当前位置: 首页 > 红色先锋 > 先锋故事 > 正文

【共产党员风采】(二) 邓华:干一行爱一行

2022/06/24  点击:[]

人总要向前看,保持一颗好奇心,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。——邓华

邓华,女,讲师,法学硕士,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访问学者。主要从事法学、思想政治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,曾担任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》教研室主任,先后在《职业与教育》等杂志发表论文近30篇,专著1部,参编教材2部,教研教改项目5项,主持和参与省、市、校级课题近10项。曾任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、市人大代表,现兼任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、绵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地方立法咨询专家、四川省法学会刑法研究会理事。


一根磨了二十年的“粉笔”

站上三尺讲台的邓华像一根磨不尽的粉笔致力于教育事业。1999年7月开始从事法学专业教学,在此期间,她细心钻研教学内容,丰富教学形式,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,此后也一直从事法律援助事业。2006年,在国家推动思政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,邓华愉快地接受学校分配的任务——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。

在法学基础上开始探索思政课教学,邓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,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,节假日也加班加点地专研各种文献、著作,吃透各种讲义教材,主动争取参加省校各级各种比赛。2010年四川省”园丁杯“演讲比赛三等奖、2014年学校青年教师技能竞赛一等奖、2019年代表学校参加绵阳市高校联盟优质课展示、2020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“精彩课堂”教学展示一等奖、2021年在四川省第三届“你来就好”职业规划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……诸多奖项的背后,是邓华一步步努力结成的硕果。“教学相长,我很乐意不断学习新东西,这不仅有助于我教学,还能促使我不断去学习、去探索,提高自身能力。既然有机会接触思政教学,那我就一定要做出点儿成绩。”她曾这样说。

如何改变传统思政课教学?怎样让学生喜欢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?

万事开头难。邓华一开始便主动到上海去了解易班这个学习软件,但不断实行后发现易班与思政课结合的教学模式难以施行。尽管如此,邓华仍坚持一定要找到新的教学方式,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。邓华想到我校教务处很早就和超星平台有合作,便和教务处联系,尝试着借助超星平台进行思政课教学。

“思政课教学是困难的,理论知识抽象枯燥,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是我考虑的首要问题。”

利用超星平台进行课前签到,课堂上发出弹幕让学生抢答,随机摇骰子让同学起来回答问题,提高学生的专注度,或者播放精简的小视频,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所讲的内容,课后布置讨论题,这样有些腼腆的同学也能积极参与其中。邓华充分了解超星平台的功能,再结合大学生离不开手机这一特点,将超星平台应用于思政课教学,不仅克服教学困难,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。思政课“活”了,学生听的津津有味,老师也教的更加投入,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,讲用身边的故事讲天边的道理,这就是她的思政课堂。

她十分关心学生成长成才,带领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比赛。由她指导的马院熊想同学和李明瑶同学,分别在全省第三届和第五届“学宪法 讲宪法”主题演讲获得三等奖和特等奖,同时她本人两次获得高校组优秀教师指导奖。

参赛之初,马不停蹄地查文献为学生提供有关宪法比赛的参考资料,本该休息的暑假时间也没有休息,针对主题、稿件结构、内容,经常通过线上会议进行磨稿和修改。在决赛时,联系广告公司,奔走选定图书馆的最佳环境,现场守着视频录制,指导学生投稿……几乎每一步邓华都全程参与,亲力亲为。

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,一位好的老师会改变很多人的一辈子。在备赛期间以及在参加国赛期间,学生在集训时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迷茫,她总是带着自信鼓舞学生,将优势发挥到极致。世界上没有最完美的稿子,学生在改稿时总是很困惑,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对比赛失去了信心。晚上也会打电话给老师哭诉,她总会像朋友一样给予安慰与陪伴,告诉你藏在生活中的真理,让学生找回自信。

“我是非常幸运的,大学期间,能和邓老师有近距离的接触并且一直得到邓老师的指导。”20182班李明瑶回忆说。邓老师会像“老师”一样,用她的智慧和知识不断丰富着我们的阅历、经历;邓老师会像朋友一样,用她的经历和她的阅历不断鼓励着我们奋力向前;邓老师会像母亲一样,用她的温柔和爱意在休息时间陪学生去挑选参赛的礼服。而这些所有的东西都汇聚到自己内心的一种信念,信仰和价值观的形成,而这些也是我们未来之路上最温情以及最珍贵的。既然爱一个人,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,这是邓华对教育、学生的爱。

一朵努力绽放的“花儿”

“你的梦想是什么呢?”这是微电影《绽放》开始的一幕,电影讲述了一名大四毕业生想去偏远山村支教,面对现实、劝告、初心、理想时该如何选择。最终在跑步时受到老师的鼓舞:“心中有梦想就要坚持,正如我们跑步,设定一个目标就要冲到终点。”是啊,人生没有理想,生活就是空架子。这是2018年6月邓华拍摄的思政课主题微电影,从构思、人员组织、筛选角色、选景拍摄到后期剪辑每一步都困难重重,邓华凭着一股冲劲在十天内完成了任务。微电影是她教学生涯的生动写照,也是她对学生寄予的厚望。不论以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,一定要脚踏实地,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电影用“我”的口吻讲述了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择业时内心的迷茫和挣扎,但有价值的人生就是“大我”与“小我”的统一,在“大我”中成全“小我”,由“小我”推及“大我”,这不仅诠释了人生价值的奋斗目标,也勾勒了人生的奋斗历程,勿忘初心、勿负青春。最终微电影《绽放》荣获教育部第二届“我心中的思政课”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优秀奖。追求更好地自己,不断学习,才能为这份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,邓华始终用行动告诉我们:机会并不是说留给有准备的人,而是留给那些准备好了的人。要有足够的热爱,才能让懒惰的身体满富活力地行动;要有足够的热爱,才能见到奇迹之花;唯有足够的热爱,才能心甘情愿地付出,不求回报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时讲到:“过去讲,要给学生一碗水,教师要有一桶水,现在看来,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,应该是要有一潭水。”邓华就是这样做的,课堂上随手拈来的例子是生活中随时学习的成果,思政课上精彩的历史叙述是她经年累月读书的沉淀。时间是海绵的水,忙起来连节假日都不休息,为了汲取更多的知识,她现任四川省法学会刑法学理事;现任绵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地方立法咨询专家;现任绵阳市仲裁委员会委员。在其位谋其责,身兼多职,那就把每份工作都做好,一天只有24小时,但对于邓华来说,一天不只是24小时。

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邓华坚持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,热心公益事业,她作为绵阳师范学院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人之一,学校里的师生平时会通过线上或线下找到她进行咨询法律问题,无论多晚,她都会第一时间给于回复。不仅是对学校师生负责,她还将法律援助服务扩展到高新区,定期带上资料、文件组织老师、同学进社区宣传法律知识。希望尽最大的努力为人民服务。每年124日国家宪法日,不论多忙,她都会牵头两校区开展宪法学宣传活动,请专家到校内为同学们讲解宪法知识,促进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。

这朵努力绽放的“花儿”不仅蕴含着邓华对教育的初心——为国奉献,做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,也是邓华人生的生动写照。她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宗旨,为思政教学倾尽全力精力,学以致用、理论联系实际,服务地方,服务社会。“我们要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,保持学习的态度,站在思想政治的角度,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力,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大学生,要让他们都怀揣一个中国梦,并为此付出努力。这样,中国之教育,便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,未来可期。”这是邓华的心声。

(来源:党委宣传部   采写:大学生通讯社 陈叙 孙美玲   审核:彭康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