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生物学中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共分为四个阶段:迟缓期、对数期、稳定期、衰亡期。类比我们的人生,蛰伏阶段就像微生物生长经历的漫长的迟缓期,这段时间里,我们韬光养晦,厚积薄发,一直朝对数生长期前进着。

(微生物生长曲线图)
在绵阳师范学院,你会看到这样一位老师:他步履匆匆,行走在实验室、教学楼、办公室之间。一只手提着鼓鼓的公文包,另一只手举着电话交代着大大小小的事,时而紧锁眉头发出疑惑,时而因解决难题而展开笑颜。他就是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副院长、教工党支部书记姜立春教授。
进到姜立春的办公室,满屋的学术风扑面而来。放眼望去,一旁的沙发上堆着待发放的党员学习资料,促狭的空间里满是文件夹和大部头的专业书籍,井然有序的陈列在书柜里,置于桌面上。一台电脑、一本生物研究所赠予的日历、一个保温杯、几支笔、几摞厚重的资料,这便是姜立春办公桌上的所有东西了。
资料的最上面,是一张写满待办事项的A4纸,纸上的内容有的已经划去,有的仍待处理。“琐碎的事情太多了,写在纸上一目了然,我的工作效率全是靠这张纸提升的。”姜立春笑道。
他时常被笑称为“大忙人”,但大家总能在短时间联系上他,且事事有回应,件件有着落。
在问及何时结束一天的工作时,姜立春说:“我从来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,什么时候忙完了就什么时候回家。”
迟缓期:不断给自己“充电”,不断探索课程建设的“最优解”
说起求学之路,姜立春便把记忆拉回到2007年。2007年,姜立春研究生毕业到绵阳师范学院任讲师,青涩又充满求知欲,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读博士之路,攻读四川大学的博士学位。
他说:“专业水平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是无法做好科研、上好课的。如果不了解当前科研进展,与学生拓展讲解前沿知识时便会陷入‘失语’状态。也许有人认为我在浪费时间,多此一举。但古语有言:磨刀不误砍柴工,读博的日子就相当于‘充电’,我收获了许多可贵的知识和技能。”
当然这条路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一帆风顺,实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瓶颈,姜立春也不例外。有一次为了提取出实验所需材料,他耗时一个月才得出满意的结果。
“那时候每天都在实验室里为做不出结果而焦头烂额,但好在坚持下来了,仔细想想,试错的过程其实是在不断累积经验。”
一边工作一边读博让他身心俱疲,自我怀疑的时刻是有的,想要放弃的念头是有的。但当这些想法一冒出来,就被他迅速掐灭了。他告诉自己,再坚持坚持,或许会不一样。
这样的困难数不胜数,熬过来再回头看时,走过的弯路变成了一个个醒目的警示牌,让他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。
在完善自我学识后,姜立春觉得还不够,他继续进行了教学方面的探索。
拉近与学生的距离,再近一步,知识就可以再进一步。
课程要革新,如何才能让枯燥的课“活”起来?
他一直在想课件要怎么做才能让课堂变得有吸引力,什么样的比喻才能将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易于理解。考虑了诸多因素后,姜立春觉得不妨让学生“主动”一点:即运用“翻转课堂”的模式进行授课。让学生走上讲台,让课堂不再是老师单方面的知识输出。
姜立春说:“‘翻转课堂’让学生们走上讲台进行课前展示,展示完毕大家会进行讨论互评,看到同学们积极性很高,我就知道这种方式是正确可行的。”
其实课前展示任务还“别有用心”,他说:“上台展示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,提升心理素质。信息检索能力也在不断积累,在展示过程中,怎么讲才能让别人听懂?这就是他们所要面临的重点和难点,需要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,糅合后依照自己的思路讲述出来,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教会大家如何学习才是最重要的。”
姜立春还提到,他任职以来主要承担“分子生物学”“基因工程”等理论与实验课程的教学。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在线课程,探索基于互联网+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,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、动手技能以及创新能力,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。
“生命体是一个高度复杂、高度有序的统一整体,高度复杂在于生命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成千上万个生理化学反应,高度有序则表现为在复杂的生命体内能够进行有序的新陈代谢活动。”
这是姜立春在教学平台智慧树上发布的“分子生物学”的课程简介,他说:“我将用恒心、挚爱和行动实现自己的承诺,用辛勤的汗水犁出学生人生发展的新绿,让自己的青春在学生工作中炽热闪光!”视频里的姜立春从容不迫,温润的嗓音将一个个知识点娓娓道来,他用通俗的语言将复杂的理论一一解开,不时用些幽默的互动引得学生们集中注意力。
这门课程已开课七学期,累计选课6187人,累计互动2.65万次,事实表明他做到了让自己的青春在学生工作中炽热闪光,他为全国各地的学子送去了知识,广受学生们喜爱。
但他表示课程还在继续改革中,尽管已经获得了省级示范课程的荣誉,芳林新叶催陈叶,日新月异,教学改良也得紧跟时代步伐。
朝对数期的奔赴:以身作则的领头雁,奔走在前的带头人
服务师生,加强党建,他样样不落后。
2017年教育部党组提出“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‘双带头人’支部书记选拔方式全覆盖”要求后,我校党委积极落实,实现了“双带头人”从岗位全覆盖到充分发挥作用、从一个人带头干到带领带动一大片、从个人成长进步到学校事业全面发展。
姜立春作为“双带头人”之一,用实际行动发扬党员先锋模范作用。
他所带领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入选第三批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。据悉,该支部成立于2017年,党支部书记姜立春2018年被选为校级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建设点。
五年来,党支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以提升支部组织力为重点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。2021年获批为四川省高校党组织“对标争先”示范创建“样板支部”培育单位,示范创建有效推动党支部各项工作积极开展和落地落实。
“筹备样板支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,这是长期以来我们支部每一个人以高标准要求自己,仔细走好每一步才有的结果。”姜立春谈到,光是整理需要提交的支撑材料,他们就花了数月之久。
近五万字,二百五十多页的文档书写着支部党员们所做的大大小小的事,一张张实践照片、一页页获奖证书清晰明了把大家五年来的努力记录着,支部在姜立春的带领下不断壮大的同时变得更加规范,工作更加高效。
“我们主要是从教育党员有力、监督党员有力、凝聚师生有力、组织师生有力、服务师生有力等九方面进行建设,需要处处落实,处处开花。具体到如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、党员发展培训、激励关怀帮扶工作、实施课程思政、与学生座谈交流……每一个都需要我亲自去落实。”姜立春说,“建设样板支部远不止这些,我们在日常活动中不断规范,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。细节见真知,只有更好,没有最好。”

姜立春(右一)与支部成员参加红色基地培训学习
师生眼中的他温和谦逊,春风化雨。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吴倩谈到:“姜立春老师工作勤恳努力,待人亲切和善,性格乐观开朗,是老师们心中的好同事,好领导。不管有多忙碌,在我们需要姜老师帮助的时候,他都能放下手里的事情,尽力解决一线教师的困难。”
不仅如此,他还是学生眼中的“超级能人”。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20级4班的顾相悦说:“姜老师性格幽默随和,但涉及学术立马变得严肃。他常教导我们做事要认真细致,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,就不怕别人挑大错,要把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。我深受鼓舞的同时觉得他很厉害,能把那么多事情做好。”

姜立春(左三)到食药所指导学生社会实践
姜立春不仅对学生严格,也对自己要求严格。
他说:“学生参加竞赛时,作为指导老师我需要反复地修改、打磨他们的作品。这一过程费心耗时,但是这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付出的。为人师表,行为世范。听一声老师好,就要做一生好老师。”
这样用心的他,学生们也只好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,他多次指导学生获奖并获“优秀指导老师”荣誉,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四川省赛决赛上,姜立春指导的两组学生均获一等奖。

姜立春为学生们答疑解惑
他奔赴的路上,当然也是硕果累累。2021年“七一”前夕,姜立春被授予“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。
中国绵阳新闻网下的刊物《绵州人物》在姜立春获评“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”后,这样写到:“三尺讲台,树起了他高大的形象;实验室内,挥洒着他无悔的人生。从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,他认真履责,以奉献、求真、务实、创新的精神诠释着一位党员的使命,谱写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人生真谛。”
最后,姜立春说:“人生的起伏就像是微生物的生长曲线,我的忙碌就像微生物度过的迟缓期,现在初进到对数期阶段,开始走向正轨,不过我还需要继续探索、继续前进。”
人物简介:姜立春,男,1977年4月生,中共党员,理学博士,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,教工一支部书记,教研室主任;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,省科技特派员,绵阳市食品专家委员会成员,绵阳市食品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。主要从事功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、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、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,食品检测与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研究。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,省科技厅项目2项,主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4项,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3项,市科技局项目2项,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,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,其中SCI 22篇。主编教材1部,参编3部。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,与红原县合作共同研究红原牦牛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和疾病防控,并与当地养殖户进行交流和培训,为红原县牦牛产业健康发展和提高抗病能力提供科学依据,同时也对地方生物制品和食品产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。
主要担任“分子生物学”“基因工程”等课程教学任务。“分子生物学”被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一流课程,“微生物学”为省级应用示范课程。承担教改项目12项,荣获教学成果“二等奖”2项,全国混合式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,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,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。先后荣获校级第六届教学名师”“首届教学良师奖”“师德标兵”“优秀教育工作者”“优秀老师”等。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8项、二等奖6项,省赛一等奖5项,二等奖6项,三等奖8项等。
(来源:党委宣传部 采写:大学生通讯社 赵友厅)